English

喀喇昆仑擎旗人

1999-06-2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念宏图 樊增民 本报记者 计亚男 我有话说

卫庆荣所带的边防团防区,位于号称“世界屋脊”的屋脊——喀喇昆仑山上,这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驻兵点,这里的官兵随时都在与死神和病魔交手,暴风雪、泥石流、雪崩、滑坡和严重缺氧五把“钢刀”时刻架在每个人的脖子上。

一九九六年元旦刚过,到任不满两个月的卫庆荣,便不顾个人的安危,提出要到边防一线了解情况。当时,团里几位领导都不赞成他在冬季冒险上山。他恳切地说:“哨卡官兵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守防,我这个当政委的不尽快到实地去看一看,心里不踏实呀!”他毅然带着几名机关干部和一批边防最珍稀的蔬菜、书刊、家信,爬上了茫茫雪域昆仑。

这时,正是大雪封山时节,喀喇昆仑山寒风呼啸,汽车在雪地里一步三滑地蠕动着。当他们来到距天文点哨卡七十公里、海拔已超过五千米的岔路口时,突然狂风骤起,雪团铺天盖地卷来,车一滑掉进了一米多深的河沟里。卫庆荣带着大家跪在地上一锹一锹地铲,汽车一米一米地挪,一连奋战了六个多小时,才前进了十多公里。这时,同车的人个个呼吸困难,嘴青脸紫,有的全身发软,挖着挖着便倒在雪地里不省人事。卫庆荣挣扎着抱住快支持不住的小杨,说:“哨卡的战士们盼着咱们,守土的责任在考验着我们,爬,咱们也要爬到哨卡!”他们以惊人的毅力,又继续与暴风雪搏斗了三个多小时,终于走出了死亡线。

这次上山,历时十五天,他跑遍了防区的五个哨卡。每到一地,他都要忍着强烈的高山反应,上前哨,到班排,深入到每个角角落落了解和熟悉情况。同时,他也真切体会到了守防官兵的艰辛和喀喇昆仑山精神的可贵。

卫庆荣在这儿三年多时间里,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奇迹:先后十二次上山执行任务,七十多次带队去边境巡逻,足迹踏遍了全防区的每个巡逻点位、观察要点;首次在冬季带队进入高海拔的无人区进行边境勘察,对边境地区的管控积累了宝贵的资料;开创了首次由政工主管带队,一次性系统勘察全防区所有执勤点位的先河,填补了《防区兵要地志》上的空白,为部队战备执勤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。

对于守卡官兵,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已习以为常,他们最怕的是月圆的那一天,最感孤独的是万家团圆的那些日子。然而,在这些时刻,卫庆荣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。

从1996年春节开始,卫庆荣连续3个春节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,不畏艰险,爬冰卧雪,千里迢迢登上喀喇昆仑山边防哨卡,与守防官兵共度新年。大年三十,他带着机关干部为哨卡打冰;除夕之夜,当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的时候,他悄悄登上高高的哨位,换下哨位的战士。

去年春节,卫庆荣得知大雪封山,无法赶往海拔5170米的天文点哨卡时,急得团团转。正月初八,他怎么也呆不住了,带着大马力牵引车和推土机,冲上了喀喇昆仑山。当他们翻越海拔5800米的天神达坂时,遇到了罕见的大风雪,仅有的一条可以通车的便道上积雪最浅处1米多,最厚处达10多米,3天中,他们边挖边前进,奋战58个小时,终于在正月十四日晚到达了哨卡。望着欢呼雀跃的官兵,卫庆荣沉浸在无比激动之中,他拥抱着一个个官兵宣布:“今天过初一,明天过十五。这两天站哨执勤和其他工作,全部由我们工作组承担。”一行行泪水悄悄从哨卡官兵脸上滴落到了亘古雪原上。

在边防团,党委“一班人”最关注的有两个问题:一个是边防安全稳定,一个是官兵的疾苦。作为“一班之长”,卫庆荣更是具有一副火热的爱兵心肠。他常对干部讲:“雪域高原上的气候虽然冷,但干部的心一定要热。只有我们心里装着官兵,官兵的心里才会装着祖国。”他把政治工作做到了每一个人、每一个点位、每一个方面,用爱心激起了官兵爱边、爱祖国、爱人民的无限忠诚。

卫庆荣关心爱护官兵不仅体现在一时一事上,更体现在为他们一辈子负责上。每次换防上山前,他要求团卫生队对上山人员进行全面严格的体验,心脏不好、血压高的官兵一个也不能上山;每批守防部队下山后,他都安排选送部分身体不好的士兵到医院疗养。边防二连班长骆泽旬军政素质过硬,几次都因大雪封山而无法参加全军招生统考,卫庆荣知道后动情地说:“决不能亏了这样的战士。他虽然没有考试,但守防经受了更为严格的考核。”他同团党委研究后,及时向南疆军区报告情况,将骆泽旬作为特殊对象破例保送到军校培养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